|
航空母舰要形成战斗力需耗费一定时间,倘若没有性能卓越的舰载机以及技艺精湛的飞行员,即便航母仍可正常使用,其战斗力也会大幅降低。与之相比,战列舰一旦形成战斗力,即便人员出现重大伤亡,战斗力的下降幅度也不算太大。在极为特殊的情形下,战列舰甚至能够坐沉于浅滩充当炮台(就如大和号最终拟定的作战计划,只是未能实现) 。
以二战时期的日本来说,日本最终建成下水的航母共计25艘,而战列舰仅有12艘。联合舰队的旗舰最初选定为长门号,之后则换成了大和号。从这些情况足以看出日本对于航母和战列舰的态度。在日本看来,战列舰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重型武器,是用于最终决战的关键装备。日本甚至为此专门拟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(八八舰队构想以及九段邀击战术) 。 审视日本参与太平洋战争的过程,航母作为主力投入使用大致是在1941年12月7日至1944年6月20日期间(从偷袭珍珠港到马里亚纳海战),最多不过两年半多一点。然而,12艘战列舰却是自始至终参与战斗。即便“大和”号执行特攻出击之后,“长门”号仍停泊在横须贺港,并且具备一定的战斗力(防空方面)。其副炮和对空炮被拆卸安装到陆地上后,“长门”号甚至依旧能够出海,最终还作为战败赔款,这也算是捍卫了战列舰最后的一丝尊严。 在日本的航母中,到了马里亚纳海战时期,其表现已大不如前,被美军戏谑地称作“猎火鸡”。当时出动的9艘航母,在作战中基本没收获什么实际成果,“大凤”号更是被一枚鱼雷击中就遭受重创。到了莱特湾海战,航母只能充当诱饵(4艘航母才勉强凑齐100来架舰载机)。“葛城”号完工后,始终未能形成实际战斗力,一直停泊在吴港,发挥的作用远不及“长门”号。而后续的“信浓”号,表现更是糟糕透顶 。 “信浓”号自始至终都未曾完工并具备实际战斗力,只能通过模型去加以想象。
日本的12艘战列舰,尽管在前期并非主角,但每场重要海战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。在中途岛海战中,南云指挥的机动部队里,“榛名”号与“雾岛”号也在其中,即便没有显著功劳,也付出了诸多努力。像莱特湾海战、瓜岛海战以及萨马海战等以战列舰作为主力的海战,同样有它们参与。 除此之外,即便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,航母仍存在一定局限之处。在遭遇诸如台风、暴风雨这类极端天气时,舰载机是无法起飞的。而且,舰载机在夜间执行任务,不管是起飞、降落,还是寻找目标,都面临极大风险,在二战时期这种情况更为突出。战列舰在夜间近距离突袭航母,始终是一种具备可行性的战术。在圣克鲁斯海战中,近藤信竹所率领的前锋部队发现了“大黄蜂”号的残骸(可以确定前锋部队中有战列舰,但尚未查明具体是哪两艘)。另外,“加贺”号航母的前身实际上是战列舰,在“加贺”号所取得的诸多战功里,战列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。 “加贺”号航母,是航母与战列舰融合的产物 。
总结而言,从二战日本的经历来分析,相较于航母,战列舰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,能够在战场上坚持更长时间,其战斗力也更不容易衰减。并且,在航母缺席的情况下,战列舰能够充当海战的核心力量。因此,战列舰绝不能被视作性价比最低的海战武器,恰恰相反,它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。 #深度好文计划#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