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最近网上关于碧桂园和恒大的讨论沸沸扬扬,不少人误以为碧桂园是恒大集团旗下公司。事实真是如此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碧桂园与恒大虽同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,但两者并无隶属关系,甚至曾是竞争激烈的“老对手”。不过,它们的发展路径和当前困境,却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房地产行业的共性与差异。
从成立时间来看,恒大诞生于1996年,以“高杠杆、高周转”模式快速崛起,而碧桂园则成立于1992年,深耕三四线城市,凭借“县城包围城市”的策略跻身行业前列。两者的巅峰时期,都曾是中国房企销售榜单的常客。2021年,恒大以超2万亿的负债规模暴雷后,碧桂园一度被视为“优质房企”的标杆。然而,随着市场下行,碧桂园2023年上半年亏损达514亿元,2025年发布的财报显示其债务压力持续攀升。
为何两家企业常被相提并论?高负债扩张模式是核心原因。恒大通过多元化布局(如汽车、矿泉水等)疯狂加杠杆,而碧桂园则专注于地产开发,但其下沉市场的战略在楼市遇冷时成为双刃剑。截至2023年,碧桂园近六成项目位于三四线城市,这些区域房价下跌幅度更大,导致其销售额从月均220亿元骤降至120亿元。债务方面,碧桂园明面负债约1.65万亿,虽低于恒大的2.3万亿,但其庞大的交付压力(年均70万套)和工程款支出(年超1000亿)同样令人咋舌。 面对危机,两者的应对策略大相径庭。恒大试图通过出售物业和汽车业务自救,但最终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崩盘。碧桂园则选择向政府求助,并加速调整土储结构,将一二线城市拿地比例提升至50%。不过,2023年杨惠妍家族将碧桂园服务20%股权捐赠慈善基金的举动引发争议,市场担忧这是“资产隔离”的前兆。相比之下,碧桂园未涉足非理性多元化,且更注重物业管理和科技转型,这或许是其与恒大的关键差异。
行业视角下,碧桂园与恒大的困境折射出房地产市场的深层矛盾。“三线四档”政策收紧融资渠道,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加剧库存压力,而购房者对民营房企的信任已濒临冰点。若连碧桂园这样的“幸存者”倒下,民营房企或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不过,碧桂园仍有自救机会:其物业板块现金流稳定,且未与地产板块捆绑,若能加速资产处置或引入国资,或许能避免重蹈恒大覆辙。
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,这场风波的意义更为现实。碧桂园项目遍布全国1000多个县市,是许多小镇居民的首选品牌。一旦其暴雷,烂尾风险将波及更广泛群体。这也提醒我们,房地产行业的洗牌不仅是企业存亡之战,更关乎千万家庭的安居梦。 回望碧桂园与恒大的故事,既有时代红利下的狂飙突进,也有政策转向后的艰难转身。它们用相似的剧本开场,却可能以不同的结局收场。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,这场危机或许正是告别“高杠杆神话”、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。毕竟,当潮水退去,只有真正稳健的企业,才能穿越周期,迎来下一个春天。
|